“江城”武汉讲述湿地故事
2022-08-09《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》(简称《湿地公约》)缔结于1971年,是全球第一部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。《湿地公约》的宗旨是通过地区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及国际合作,推动所有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,以此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。
在刚刚举办的国家林草局2022年第三季度例行发布会上,国家林草局湿地司二级巡视员杨锋伟透露,11月5日至13日,“COP14”将在湖北武汉设线上线下主会场、在瑞士日内瓦设线上线下分会场,探讨公约发展方向,审议重要履约事项,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。其中,武汉线上线下主会场的主要活动将包括大会开幕式、部级高级别会议、中国湿地成就展、中国系列边会、湿地考察等,并发布《武汉宣言》,为第二批“国际湿地城市”授牌。
杨锋伟介绍,为推进“COP14”大会成果落实,大会主要活动经过了精心设计。大会将发布《武汉宣言》,体现大会共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;大会审议通过2025后全球湿地保护发展战略框架,将引领公约发展方向。此次大会还将推动在中国建立“《湿地公约》国际红树林中心”,作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科研平台。此外,大会拟推出3项我国湿地保护重要成果,包括宣传推介以湿地保护为主的黄河口国家公园、新指定一批国际重要湿地。
精心策划特色展陈,打造中国履约30周年成果展示馆
供图: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
为突出湿地特色,"COP14"主会场特意设在东湖国家湿地公园附近
据介绍,武汉努力探索特大城市中人与湿地和谐相处之道,积极建设湖泊公园、环湖绿道,让市民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到湿地带来的美好生活;同时制定了《武汉市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指南》,发挥小微湿地在净化水质、调节微气候、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预计到今年底,武汉市的小微湿地将达到32处。
武汉的湿地资源
据介绍,中国履约30周年成果展示馆位于东湖落雁景区,其场馆建设特别注重与周边自然融为一体。目前,展示馆主体已建设完成;进入8月,布展正在有序进行中。“COP14”大会期间,中国履约30周年成果展将向外国友人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,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,讲好老百姓保护湿地、亲近自然的故事。会后,中国履约30周年成果展示馆也将对市民免费开放。
本届大会的主题是“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,作为中国今年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,“COP14”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。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功伟介绍,正是为了突出湿地特色,才特意将“COP14”主会场地点设在东湖国家湿地公园附近。
缔约方大会是《湿地公约》制定全球性战略、政策和促进国际合作的最高决策机构。
武汉别称“江城”,是一座伴水而生的城市。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武汉拥有166个湖泊,165条河流,1624平方公里湿地,湿地率达18.9%,素来就有“百湖之市,湿地之城”的美称。今年“COP14”在武汉设主会场,具有特殊意义。
据介绍,为帮助中小学生了解、关注和喜爱湿地,增强广大少年儿童湿地保护意识,近日,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联合武汉教育电视台,为武汉市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了“我,和我的湿地”暑期实践、科普知识进校园、“我,和我的湿地”图文征集等系列活动。
延伸阅读
今年6月,武汉被列入第二批“国际湿地城市”。前不久,武汉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澥湖新发现了一处青头潜鸭繁殖地,红外线相机全程记录下它们成长的有爱瞬间,这意味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在武汉又新增一处栖息地。一则则喜讯,是武汉湿地环境持续向好的印证。
探索特大城市中人与湿地的和谐相处之道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是中国加入《湿地公约》30周年。为系统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,武汉市还将东湖风景区内一处废弃水厂进行生态化改造,并策划特色展陈,使之成为中国履约30周年成果展示馆。
湿地被誉为“地球之肾”,在物种保护、环境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。多年来,武汉市致力于推进湿地生态修复,建有10个湿地公园、5个自然保护区,实现了湿地面积保持不减、城市水质稳步提升、湿地生境逐步恢复、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等生态保护综合效应。丰富的湿地资源,助力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实施长江大保护、两江四岸整治、六湖联通、四水共治、海绵城市、沉湖湿地保护修复等一批重大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后,武汉湿地的水质稳步提升。
